3種風格×5種元素=擄獲人心的好感版面設計
本書以各種範例介紹如何運用用3種風格和5種元素來設計各種版面。透過簡單的風格和元素操作,可以協助我們快速的調整版面。
主要內容分為學習編、分析編和實踐編。在學習篇中介紹了基本的概念,包括3種不同的風格:實用型風格、輕鬆型風格與感性型風格。5種元素:版面樣式、情報量、動靜性、圖文率和跳躍率等。透過矩陣分析找到適合的方法,就可以進行版面的調整。
分析篇則以不同屬性的材料,介紹如何運用3×5的版面設計方法來進行分析。素材包括女性雜誌、體育雜誌、經濟雜誌、報紙、傳單、商店名片、泡麵和飲料包裝等等。
實踐篇則以不同的主題,介紹如何運用3×5的版面設計方法來設計版面。內容包括旅游、保險、住宅、汽車、手錶、手機、網路、電腦、辦公設備、日用品、化妝品、營養保健、食品、時裝、電影等廣告設計及雜誌、書籍的版面設計等。作者會依照不同的風格和元素進行說明,書中常常以同樣的範例,採用不同的風格表達,很容易發現其間的差異,進而有效的掌握細節。
作者簡介
內田廣由紀
日本專業的設計研究單位「視覺設計研究所」所長。1940年生。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畢業後,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造型大學、女子美術短期大學等校。1975年創立「視覺設計研究所」,進行視覺設計的研究與專書出版。著有《簡單學會平面設計》《簡單學會廣告設計》《好感度版面設計法則》《好感度配色法則》《網頁設計初級講座》《網頁設計好感度調查報告》等設計類書籍。其作品以客觀、考究為長,收集的資料之豐富,在日本設計類教學書籍中,佔有一席之地。
內田先生研究視覺設計的熱情,展現在其「視覺實驗室」研究多年所歸納出的「設計的語言」。這套知識系統,將抽象的設計概念具體化,使這一門艱深的學問,成為人人皆可運用的技術。
ten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設計解剖全書
解剖設計.揭露根源
設計師就像概念蒐集狂;他們將各種素材盡可能地塞進腦子裡,再轉化為新作品。《解剖設計全書》展現了偉大的設計如何從無數靈感來源擷取所需——這些來源有些廣為人知,有些名不見經傳,有些明確可察,當然也有些看似不合理,但卻全都與作品密切相關。
本書以前所未見的設計考古學,解構世界級經典設計的連動因素,精準透視設計背後的社會心理、文化意識、種族情節與叛逆反骨。本書收錄最前衛、最顛覆、最具爆發力的平面設計,抽絲剝繭還原二十世紀藝術史真相,大膽挑戰你的創意極限!!
《解剖設計全書》演繹了偉大的設計如何從無數靈感來源擷取所需,摻雜深刻的觀察、思考與反省,才能推陳出新,轉化為全新個性作品的精彩過程。本書獨樹一幟的編輯方式,是將四十九件當代優秀設計作品作精密的解剖式分析。這項解剖性研究強烈且清晰地彰顯了當代作品中的設計史脈絡,一種設計基調如何演變或融合為另一種基調,而一種技巧又如何催生另一種更好的技巧。翻開本書你將發現,在任何海報、包裝、書籍封面或廣告看板的表面下,的確存在著決定作品多元樣貌的創意DNA,而那正是設計之所展現迷人生命力的最大原因!
本書拆解49個經典案例作品,分析出隱藏在作品中的元素,並將個別元素應用的面向作更廣泛的舉證說明,這些元素包括了:
★你所不知的指紋條碼
★玩國旗這玩意兒
★電影海報的秘密
★Step by Step教學圖解隱喻
★慢食運動
★書中書的迷思
★半色調網點下的真相
★馬賽克審查圖像
★支離破碎的駭人商標
★陰莖地鐵路線圖
★恐怖懸疑的血跡特效
★陰性空間
★字體建築
★老掉牙CAS圖庫
★雙聯畫&三聯畫的迷糰
★膠帶便利貼的藝術
★人體塗鴉看板
★流浪狗報告的巧思
★眼花撩亂的曼陀羅螺旋
★拼貼法式折
★互動式書籍設計
★迷戀骷髏頭
★挑戰三維立體科幻感
★經典不墜的企鵝商標
作者簡介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是《紐約時報》的資深藝術總監,身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設計作者」計畫(Designer as Author)的共同主席。現職為線上設計期刊《美國平面設計協會之聲》(AIGA Voice)的編輯,撰寫或編輯超過一百本有關平面設計、插畫與流行文化類書籍,包含專業人士傳記《保羅.藍德》(Paul Rand)及《風格百科:平面設計的轉變、形式與手法指南》(Stylepedia: A Guide to Graphic Design Quirks, Mannerisms, and Conceits)。他曾獲1999年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終生成就獎、藝術總監俱樂部名人堂教育人士?,及插畫家學會理查.甘傑爾藝術總監?。
設計師就像概念蒐集狂;他們將各種素材盡可能地塞進腦子裡,再轉化為新作品。《解剖設計全書》展現了偉大的設計如何從無數靈感來源擷取所需——這些來源有些廣為人知,有些名不見經傳,有些明確可察,當然也有些看似不合理,但卻全都與作品密切相關。
本書以前所未見的設計考古學,解構世界級經典設計的連動因素,精準透視設計背後的社會心理、文化意識、種族情節與叛逆反骨。本書收錄最前衛、最顛覆、最具爆發力的平面設計,抽絲剝繭還原二十世紀藝術史真相,大膽挑戰你的創意極限!!
《解剖設計全書》演繹了偉大的設計如何從無數靈感來源擷取所需,摻雜深刻的觀察、思考與反省,才能推陳出新,轉化為全新個性作品的精彩過程。本書獨樹一幟的編輯方式,是將四十九件當代優秀設計作品作精密的解剖式分析。這項解剖性研究強烈且清晰地彰顯了當代作品中的設計史脈絡,一種設計基調如何演變或融合為另一種基調,而一種技巧又如何催生另一種更好的技巧。翻開本書你將發現,在任何海報、包裝、書籍封面或廣告看板的表面下,的確存在著決定作品多元樣貌的創意DNA,而那正是設計之所展現迷人生命力的最大原因!
本書拆解49個經典案例作品,分析出隱藏在作品中的元素,並將個別元素應用的面向作更廣泛的舉證說明,這些元素包括了:
★你所不知的指紋條碼
★玩國旗這玩意兒
★電影海報的秘密
★Step by Step教學圖解隱喻
★慢食運動
★書中書的迷思
★半色調網點下的真相
★馬賽克審查圖像
★支離破碎的駭人商標
★陰莖地鐵路線圖
★恐怖懸疑的血跡特效
★陰性空間
★字體建築
★老掉牙CAS圖庫
★雙聯畫&三聯畫的迷糰
★膠帶便利貼的藝術
★人體塗鴉看板
★流浪狗報告的巧思
★眼花撩亂的曼陀羅螺旋
★拼貼法式折
★互動式書籍設計
★迷戀骷髏頭
★挑戰三維立體科幻感
★經典不墜的企鵝商標
作者簡介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是《紐約時報》的資深藝術總監,身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設計作者」計畫(Designer as Author)的共同主席。現職為線上設計期刊《美國平面設計協會之聲》(AIGA Voice)的編輯,撰寫或編輯超過一百本有關平面設計、插畫與流行文化類書籍,包含專業人士傳記《保羅.藍德》(Paul Rand)及《風格百科:平面設計的轉變、形式與手法指南》(Stylepedia: A Guide to Graphic Design Quirks, Mannerisms, and Conceits)。他曾獲1999年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終生成就獎、藝術總監俱樂部名人堂教育人士?,及插畫家學會理查.甘傑爾藝術總監?。
與設計向前行
設計,不能是一個辛苦的行業。如果感到辛苦,就會漸漸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如果被逼迫,那就會鑽牛角尖。所以邊哼邊唱邊做設計是最好的,但在現實中會有忙著趕截稿,卻怎麼也做不出來的狀況,而這就是快要身陷苦惱境界的徵兆。
這各時候,就要拿出果斷的勇氣來扭轉此僵局。這種如「火災現場的怪力」會變成另一種料想不到、讓人感到意外的情況。設計這個工作的有趣之處,就像在完成拼圖或飛機完美著陸時,人們對那種暢快的說服力,總會毫不遲疑地就給予掌聲這一點上。而在設計和題材間的關係上面,進退兩難的選擇和表現的關係總是被期待著!生活是如此地緊迫盯人,那我到底為什麼要從事平面藝術工作呢?答案其實很簡單。總之,就是想要完成自己,或許就只是這樣而已……
越觀察越會引發新的興趣,進而擁有比較的能力。因有正確的觀察,所以才能擁有正確的比較能力。對設計工作來說,「具有比較」無論如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是為了要改變看法的能源。
在以往的日本,破損的碗會以金漆黏合,並且有種將它當成裝飾品而加以珍惜的「閒寂」美學。因為是對修理過的碗感到自豪,而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哲學。所謂世上,只靠物質是無法成立的,或許就是指這種強烈的自豪與對立。
汽車會破壞環境,飛機會加速削減各種不同文化的自立性,而電視則會讓含有人情味的溝通行為喪失。二十一世紀不能躲避這種反省與反作用。而設計也到了和「環境的再生」、「消費與用完即丟文明的界限」、「人情味的復甦」這三者分離即無法想像的時代。現在,在現代化都市的延長線上,已經看不見什麼是理想的樣貌。而這或許可說是在已荒廢的人類內心裡,某種怪誕的宗教正偷偷接近中。
這各時候,就要拿出果斷的勇氣來扭轉此僵局。這種如「火災現場的怪力」會變成另一種料想不到、讓人感到意外的情況。設計這個工作的有趣之處,就像在完成拼圖或飛機完美著陸時,人們對那種暢快的說服力,總會毫不遲疑地就給予掌聲這一點上。而在設計和題材間的關係上面,進退兩難的選擇和表現的關係總是被期待著!生活是如此地緊迫盯人,那我到底為什麼要從事平面藝術工作呢?答案其實很簡單。總之,就是想要完成自己,或許就只是這樣而已……
越觀察越會引發新的興趣,進而擁有比較的能力。因有正確的觀察,所以才能擁有正確的比較能力。對設計工作來說,「具有比較」無論如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是為了要改變看法的能源。
在以往的日本,破損的碗會以金漆黏合,並且有種將它當成裝飾品而加以珍惜的「閒寂」美學。因為是對修理過的碗感到自豪,而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哲學。所謂世上,只靠物質是無法成立的,或許就是指這種強烈的自豪與對立。
汽車會破壞環境,飛機會加速削減各種不同文化的自立性,而電視則會讓含有人情味的溝通行為喪失。二十一世紀不能躲避這種反省與反作用。而設計也到了和「環境的再生」、「消費與用完即丟文明的界限」、「人情味的復甦」這三者分離即無法想像的時代。現在,在現代化都市的延長線上,已經看不見什麼是理想的樣貌。而這或許可說是在已荒廢的人類內心裡,某種怪誕的宗教正偷偷接近中。
共感力:暢銷商品的祕密
設計的好感三要素──共感、美感、歡迎感 因為一項設計要獲得好感,需要下列三種元素。 共感:適合度。一眼就了解商品為何種行業性質。 美感:外型、顏色的適度=造型的完成度,讓人不覺得有不好的異樣感。 歡迎感:具公開的情報、明朗的開放感,讓人覺得受到歡迎。 三種元素當中最困難是第(1)項。只要稍微具有水準的人都能夠好好呈現第(3)項,而第(2)項需要才能與訓練,因此非常依賴設計人的能力。不過,如果透過科技匯整數據並自動化生產,除了設計人之外的70%的一般人都可以製作出水準以上的成品。 設計是「好感力」的技術 人們認為,設計是一般人感性無法理解的世界。這是因為沒有活用共感語言這項機制的緣故。 所謂的「設計」工作,最早出現19世紀、1850年的倫敦。因為當時工業革命的關係,和鄰國產生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大量製造成品以降低成本,但光只有技術力無法抓住消費者的心。為了抓住消費者的心(獲得消費者的共感力),得做些附加的價值,設計因此而誕生了。也說是說,設計是藉由形狀或顏色以抓住消費者的心的技術。 而且,一般認為設計人懂設計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從1850年開始社會就期望設計人可以完全表現出他們所想要的設計成品,其實不然。 譬如:網頁設計的合格品,不論美國或是日本頂多只有5%,超市的商品設計也只有10~20%左右的合格品而已。設計人只是偶然設計出合格品而已。 一般人對設計的印象,是創造美麗外形與魅力配色的工作。的確,造型力對設計而言是重要的工作。但是,光這樣只是達到3感之一的美感,欠缺重要的共感是無法產生「好感」的。 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技術 現今的設計融合了藝術與哲學,跨越現代藝術,獲更高的美感表現。設計師推出人們意想不到的美麗形式,提出具有趣味的空間,這的確是只有藝術力能展現的世界。然而,這些只是設計所謀求的要素之一。沒有同時達到三感的需求,就不是因應社會要求的生的設計技術。 作者簡介 內田廣由紀 日本專業的設計研究單位「視覺設計研究所」所長。1940年生。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畢業後,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造型大學、女子美術短期大學等校。1975年創立「視覺設計研究所」,進行視覺設計的研究與專書出版。著有《簡單學會平面設計》《簡單學會廣告設計》《好感度版面設計法則》《好感度配色法則》《網頁設計初級講座》《網頁設計好感度調查報告》等設計類書籍。其作品以客觀、考究為長,收集的資料之豐富,在日本設計類教學書籍中,佔有一席之地。 內田先生研究視覺設計的熱情,展現在其「視覺實驗室」研究多年所歸納出的「設計的語言」。這套知識系統,將抽象的設計概念具體化,使這一門艱深的學問,成為人人皆可運用的技術。 |
日本物見遊-250個美意識物件的嚴選設計
日本人很尊重使用的物件與器皿,買回家之後會先恭敬的放在桌上,然後說:
「從今以後就拜託你了。」
從生活器物中,也能看見日本人對美意識的獨到詮釋。
*從盒子、古物、花器、書冊、生活器物與趣味物件中,發現日本人細膩得驚人的感性設計。
*三谷龍二的木質器皿、黑田泰藏的白陶茶碗、倉?史朗的壓克力花器、?野友紀的金屬盤碟、?田和實的古道具、岩田美智子的手工木盒……,從手感創作認識80位藝匠/設計師的美學主義。
*東京/京都/大阪/神戶/金澤/鎌倉:70間日本人都知道的獨立個性商店。
從中發現日本人用金屬創造溫潤,用紙張表現永恆的美學生活。
生活風格與美學檢定 - [光影、時間、材質、生活]
日本人講究物件的生命週期,越是創作出超越時間感的生活物件,越能貫徹和風的經典設計思維。無論是老奶奶生了鐵鏽的粉餅盒,或者清酒的潔白杯身,強調的都是經過歲月和時光洗禮後的沉澱,也總是帶給生命溫柔滋潤的透徹感受。設計師張維勝對於檢視美意識物件的四大要素:「光影、時間、材質、生活」,源自他在空間設計方面的專業,對於美好事物的敏銳天性,締造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細膩質感。
日式生活物件的創意拼貼 - [盒子、花器、書冊、古物、工藝物件與生活器物]
生活品味來自於對美學與質感的要求,設計師張維勝的日本跨界之旅,搜羅了充滿設計感與態度的生活物件,蒐集日本設計大師的禪藝作品,發掘歐美設計師眼中的和風詮釋。讓日本帶回的六大器物,在生活中繼續延伸旅行的記憶,巧妙地排列出各種創意與風格組合。日本名家黑田泰藏手作的白色陶瓷碗,搭配上安藤雅信的拙樸瓷盤;岩田美智子的手工刷白木盒,加上數十個骨董印章的趣味組合;共同提煉出寧靜的禪意知覺,與日式手感的創作美學。因為創意,物件從此不再只是一種無生物體的存在,反射出來的是人和物之間,合而為一的美麗性格。
[跟著物件去旅行] 日本設計店家70+
生活美學實踐者,設計師張維勝耗費10年時間,從東京、京都、大阪、神戶…,精心收集了300多種物件,從價錢較低的小工藝品,或者是名匠設計的質感食器,甚至是名不見經傳的二手古董道具,他所精心排列出的組合,每一種都代表著日本人尊重設計與美意識的生活態度,他所造訪的70間特色店家,都蘊含著無數創作力,跟著他的腳步,走一趟令人難忘的日本物件之旅。
作者簡介
張維勝
+0空間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芝加哥藝術學院室內建築碩士,曾任衡美設計公司設計顧問、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講師。
十年來赴日旅行超過20次,每次旅行都是長時間停留的深度之旅,因為旅行而開始收藏的物件超過300件。強調物件是旅行的延續,生活的美感並非束之高閣。從單純的旅人,變成收藏物件與創造風格美感的達人,旅行的收穫,是獨家進入日本藝術家(土反)田和實的私藏藝廊,是唯一能夠拍攝超低調京都道具店「草星」的攝影師,總是有辦法得到獨立創意商店裡的非賣品。透過空間設計師張維勝的鏡頭與文字,一起進入日本的特色設計商店,認識更多充滿生活創意的美感物件。
「從今以後就拜託你了。」
從生活器物中,也能看見日本人對美意識的獨到詮釋。
*從盒子、古物、花器、書冊、生活器物與趣味物件中,發現日本人細膩得驚人的感性設計。
*三谷龍二的木質器皿、黑田泰藏的白陶茶碗、倉?史朗的壓克力花器、?野友紀的金屬盤碟、?田和實的古道具、岩田美智子的手工木盒……,從手感創作認識80位藝匠/設計師的美學主義。
*東京/京都/大阪/神戶/金澤/鎌倉:70間日本人都知道的獨立個性商店。
從中發現日本人用金屬創造溫潤,用紙張表現永恆的美學生活。
生活風格與美學檢定 - [光影、時間、材質、生活]
日本人講究物件的生命週期,越是創作出超越時間感的生活物件,越能貫徹和風的經典設計思維。無論是老奶奶生了鐵鏽的粉餅盒,或者清酒的潔白杯身,強調的都是經過歲月和時光洗禮後的沉澱,也總是帶給生命溫柔滋潤的透徹感受。設計師張維勝對於檢視美意識物件的四大要素:「光影、時間、材質、生活」,源自他在空間設計方面的專業,對於美好事物的敏銳天性,締造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細膩質感。
日式生活物件的創意拼貼 - [盒子、花器、書冊、古物、工藝物件與生活器物]
生活品味來自於對美學與質感的要求,設計師張維勝的日本跨界之旅,搜羅了充滿設計感與態度的生活物件,蒐集日本設計大師的禪藝作品,發掘歐美設計師眼中的和風詮釋。讓日本帶回的六大器物,在生活中繼續延伸旅行的記憶,巧妙地排列出各種創意與風格組合。日本名家黑田泰藏手作的白色陶瓷碗,搭配上安藤雅信的拙樸瓷盤;岩田美智子的手工刷白木盒,加上數十個骨董印章的趣味組合;共同提煉出寧靜的禪意知覺,與日式手感的創作美學。因為創意,物件從此不再只是一種無生物體的存在,反射出來的是人和物之間,合而為一的美麗性格。
[跟著物件去旅行] 日本設計店家70+
生活美學實踐者,設計師張維勝耗費10年時間,從東京、京都、大阪、神戶…,精心收集了300多種物件,從價錢較低的小工藝品,或者是名匠設計的質感食器,甚至是名不見經傳的二手古董道具,他所精心排列出的組合,每一種都代表著日本人尊重設計與美意識的生活態度,他所造訪的70間特色店家,都蘊含著無數創作力,跟著他的腳步,走一趟令人難忘的日本物件之旅。
作者簡介
張維勝
+0空間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芝加哥藝術學院室內建築碩士,曾任衡美設計公司設計顧問、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講師。
十年來赴日旅行超過20次,每次旅行都是長時間停留的深度之旅,因為旅行而開始收藏的物件超過300件。強調物件是旅行的延續,生活的美感並非束之高閣。從單純的旅人,變成收藏物件與創造風格美感的達人,旅行的收穫,是獨家進入日本藝術家(土反)田和實的私藏藝廊,是唯一能夠拍攝超低調京都道具店「草星」的攝影師,總是有辦法得到獨立創意商店裡的非賣品。透過空間設計師張維勝的鏡頭與文字,一起進入日本的特色設計商店,認識更多充滿生活創意的美感物件。
設計的關鍵則
設計是非常困難的一門學問。每一樣設計的主題都不同,條件也不盡相同。只要訴求對象改變、或是頁面大小不同等條件相異,設計內容就會完全不同,我們甚至可以說,設計會隨著條件不同而有無限的變化。
設計家所從事的工作,就是隨時確實掌握不同的條件,並且在一邊組合基礎概念的同時,一邊尋求最佳的答案的創作。因為這是相當具有知性且需要經驗、直覺判斷的工作,因此在未來也是電腦無法取代的複雜技術。
擁有設計能力不可或缺的就是基礎知識,當我們學會基礎知識並且不斷反覆實踐,那麼那種串連一切理論的感覺、並且能夠自由自在進行設計的瞬間將會降臨在我們身上。或許就跟我們不斷練習跳高,終有一天能夠跳躍那根老是無法跨越的橫桿那種感覺是一樣的。
全書根據實際現場經驗,集結設計人一定要先知道的相關常識、創意概念與技巧。範圍涵蓋配色、版面、文字、資訊的運用與印刷知識…等,並提供專業且實用的圖解說明,讓初學者也能輕鬆領會哪些才是必要的設計規則。
另一方面,從清楚的索引裡,還能快速找到想查詢的相關解說,可當作設計人的逆查百科詞典來使用。聚集了職場上的必備活用Know-How,是專業設計師經驗分享的實務手冊!
本書所介紹的基本知識並不是設計理論的一切,但卻是做出好設計不可或缺的最必要條件!
作者簡介
黑須信宏
「株式會社CROSSDESIGN」代表。1976年出生於東京,2000年於千葉大學畢業後,在數家平面設計事務所服務後於2006年創業。
設計家所從事的工作,就是隨時確實掌握不同的條件,並且在一邊組合基礎概念的同時,一邊尋求最佳的答案的創作。因為這是相當具有知性且需要經驗、直覺判斷的工作,因此在未來也是電腦無法取代的複雜技術。
擁有設計能力不可或缺的就是基礎知識,當我們學會基礎知識並且不斷反覆實踐,那麼那種串連一切理論的感覺、並且能夠自由自在進行設計的瞬間將會降臨在我們身上。或許就跟我們不斷練習跳高,終有一天能夠跳躍那根老是無法跨越的橫桿那種感覺是一樣的。
全書根據實際現場經驗,集結設計人一定要先知道的相關常識、創意概念與技巧。範圍涵蓋配色、版面、文字、資訊的運用與印刷知識…等,並提供專業且實用的圖解說明,讓初學者也能輕鬆領會哪些才是必要的設計規則。
另一方面,從清楚的索引裡,還能快速找到想查詢的相關解說,可當作設計人的逆查百科詞典來使用。聚集了職場上的必備活用Know-How,是專業設計師經驗分享的實務手冊!
本書所介紹的基本知識並不是設計理論的一切,但卻是做出好設計不可或缺的最必要條件!
作者簡介
黑須信宏
「株式會社CROSSDESIGN」代表。1976年出生於東京,2000年於千葉大學畢業後,在數家平面設計事務所服務後於2006年創業。
設計的圖謀:改變世界的80個日常創意陰謀
設計從來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但設計到底是什麼?是技巧,是改變,還是一種觀察世界的生活態度?科技脈動推動著設計趨勢,薄型電視、建築、手機、網頁設計……,時代的脈絡與知識研究,把設計帶進人類更遙遠的想像裡;文化也是設計的靈感,(土反)井直樹以椅子、和?子、煙火、日式庭園……為例,從設計中看見日本的美意識;設計鬼才Philippe Starck、時尚金童Marc Jacobs、跨界風格教師Olivier Boulay……,你不能不知道的設計icon,更不能忽略這些名人的創意思維與風格作為。
設計的重要在於落實生活中的趣味體驗,藥袋、打火機、香水瓶、國旗、購物袋、筷子、路標甚至是硬幣的設計……。生活的刺激在於「觀察」,而觀察事物背後的「設計概念」,將為生命帶來無止盡的創意與靈感。(土反)井直樹要告訴你,「生活就是設計」,換一個角度觀察這個世界,平凡無奇的符號也能變得很有意義。
作者簡介
(土反)井直樹
日本人都認識的設計概念家,你不能不知道的?井直樹!
◆日本第一人,應美國NIKE之邀,300位設計師指名聽他現場演講!
◆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日本設計!日本人叫他「品牌達人」,他稱自己是『設計概念者』,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au KDDI手機!
◆35歲以前是刺青T恤設計師,35歲以後的第一台相機設計就獲選至MoMA永久收藏!
◆數位時代媒體寵兒!日本雜誌《RealDesign》、《CasaBRUTUS》、《GQ》……,科技V.S.設計議題的絕對權威!
他是(土反)井直樹,SAKAI Naoki。目前是設計公司Water Design負責人,日本手機品牌au KDDI社外設計師,慶應大學媒體研究所教授,他的經歷剛好構成一本日本概念科技設計史。
1947年9月20日出生於京都市。66年進入京都市立藝術大學設計系就讀,同年赴美,在舊金山成立了Tattoo Company。把Tattoo T-shirt(印有刺青的T恤)販賣給當地的嬉皮們,結果獲得空前的成功。73年回國,之後成立了水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87年,替日產汽車設計的「Be-1」上市,一舉成為時代的寵兒。90年在巴塞隆納舉行水工作室展,大獲好評。95年,「O-Product」應邀參加MOMA的企畫展,之後更成為MOMA的永久館藏。自95年之後開始積極地參與資訊通信有關的產品與內容的開發。2000年,以嘉賓的身分被招待前往位於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的內規本社所舉辦的Creative Design Conference,在300位設計師的面前發表演講,內容是關於水工作室的產品、和他20年來獨自開發的行銷手法,也就是消費者內心的逆向工程(Emotional Program)。2001年9月,成立了EP引擎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的重要在於落實生活中的趣味體驗,藥袋、打火機、香水瓶、國旗、購物袋、筷子、路標甚至是硬幣的設計……。生活的刺激在於「觀察」,而觀察事物背後的「設計概念」,將為生命帶來無止盡的創意與靈感。(土反)井直樹要告訴你,「生活就是設計」,換一個角度觀察這個世界,平凡無奇的符號也能變得很有意義。
作者簡介
(土反)井直樹
日本人都認識的設計概念家,你不能不知道的?井直樹!
◆日本第一人,應美國NIKE之邀,300位設計師指名聽他現場演講!
◆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日本設計!日本人叫他「品牌達人」,他稱自己是『設計概念者』,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au KDDI手機!
◆35歲以前是刺青T恤設計師,35歲以後的第一台相機設計就獲選至MoMA永久收藏!
◆數位時代媒體寵兒!日本雜誌《RealDesign》、《CasaBRUTUS》、《GQ》……,科技V.S.設計議題的絕對權威!
他是(土反)井直樹,SAKAI Naoki。目前是設計公司Water Design負責人,日本手機品牌au KDDI社外設計師,慶應大學媒體研究所教授,他的經歷剛好構成一本日本概念科技設計史。
1947年9月20日出生於京都市。66年進入京都市立藝術大學設計系就讀,同年赴美,在舊金山成立了Tattoo Company。把Tattoo T-shirt(印有刺青的T恤)販賣給當地的嬉皮們,結果獲得空前的成功。73年回國,之後成立了水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87年,替日產汽車設計的「Be-1」上市,一舉成為時代的寵兒。90年在巴塞隆納舉行水工作室展,大獲好評。95年,「O-Product」應邀參加MOMA的企畫展,之後更成為MOMA的永久館藏。自95年之後開始積極地參與資訊通信有關的產品與內容的開發。2000年,以嘉賓的身分被招待前往位於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的內規本社所舉辦的Creative Design Conference,在300位設計師的面前發表演講,內容是關於水工作室的產品、和他20年來獨自開發的行銷手法,也就是消費者內心的逆向工程(Emotional Program)。2001年9月,成立了EP引擎股份有限公司。
訂閱:
文章 (Atom)